中国人的家
全国

缅怀丨华人建筑设计师之光贝聿铭逝世

优居视界 2019-05-17 10:21:53

【腾讯家居 设计频道】2019年4月26日,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02岁,设计圈许多人转发他的相关文章,为这位华人建筑师之光庆贺。

2019年5月16日,一个痛心的消息传来——贝聿铭于美国逝世,享年102岁。

这位“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终于还是离我们而去。但是他投身建筑事业70年留下的100多个经典作品,会继续屹立于世,永存于经典建筑史中。

1.jpg

生平速写

贝律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成长于苏州和上海。贝家在600多年来一直是显赫的名门望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作为第15代传人,贝聿铭虽然没有遵从父亲的期望,从事金融或医学领域,却以“华人建筑设计师之光”,为贝家守住了荣誉,为建筑设计界作出巨大贡献,为自己的人生打开更大的可能性。

2.jpg

△贝氏家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4.jpg

△少年贝聿铭

3.jpg

△少年贝聿铭与家人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两周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在此期间,贝聿铭听取了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称其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1942年,贝聿铭又攻读了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的硕士学位,师从格罗皮乌斯。

640.webp (12).jpg

△青年贝聿铭

毕业后的贝聿铭经历了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受邀进入纽约地产大亨齐肯多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了12年的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而此后追随他多年的工作伙伴珍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其实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非常冒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受尊敬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

640.webp (18).jpg

齐肯多夫(左)与贝聿铭

贝聿铭在喧嚣的商业界里完成了许多设计项目,在建筑品质上却大多平庸,没有激起任何水花。1960年,对前程有新思考的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I.M.Pei&Associates。于是,在接下来的20年间,他的人生开始“开挂”了一样发展,既创造出众多“成名作”,又饱受着争议。

640.webp (14).jpg

在此期间,让他一战成名的莫过于1964年的肯尼迪图书馆竞赛。1969年,他又因得梅因艺术中心和艾佛森美术馆项目,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国家荣誉奖。艾佛森美术馆建成之后,贝聿铭邀约不断。

640.webp (7).jpg

1973年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立面玻璃的脱落事件,让贝聿铭的事业一度陷入困境的。而1978年落成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则将他从困局中拯救出来,并“稳稳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师”的宝座上。

△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

△贝聿铭参加国家美术馆东馆开幕式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还因为这座美术馆而喜欢上了贝聿铭的设计,得以在卢浮宫改造计划中力排众议,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成就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杰作”——现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贝聿铭与时任法国总统Francois Mitterrand握手

1983年时,普利兹克建筑评审团将奖项颁给了贝聿铭这位华人建筑师,并不吝赞美地说:“作为建筑师,贝聿铭不仅仅设计出了本世纪一些最漂亮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结构,他的成就早已超出建筑本身,因为他还关注建筑的外部环境,使他的作品能跟周围的事物相得益彰。”

深爱祖国的贝聿铭,因种种原因在学成后无法归国,直至80年代,终于有机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设计智慧。这时期,北京香山饭店、中银香港总部大厦等经典作品相继落成。而最受瞩目的中国项目,当属他为故土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北京香山饭店,1982年

中银香港总部大厦,1982-1990年

苏州博物馆,2002年

徜徉于贝聿铭的众多经典作品中,他们各自独立却又满怀诗意,呈现出东方韵味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姿态。感谢贝老,为我们留下这么多诗意篇章。走好!

640.webp (6).jpg

贝聿铭经典语录

◢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 我是到了后来,才意识到以前在苏州的时光让我学到什么。回顾起来不得不说,没错,那段时间影响了我,让我知道人与自然可以互补,而不是只有自然。人的手与大自然结合之后,就成了创意本质。

◢ 我所属的那一代美国建筑师,是从现代运动的开创性观念成长茁壮,坚信现代运动在艺术、科技与设计的卓越成就。我也强烈感受到,多年来许多陈词滥调之作皆以现代主义为名。然而,我相信这项传统的延续性,因为它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一股活生生的力量,激励并影响着当代。

◢ 我相信建筑是实用的艺术。建筑要成为艺术,必须以需求为基础。就我看来,表现的自由,是在每一件案子经过深思熟虑的范围内行动。达芬奇曾说“力量生于限制,死于自由。”把这句忠告铭记在心,将能获益良多。

◢ 建筑师会刻意去研究光线下的体量互动、探索空间里移动的秘密、检视尺度与比例,最重要的是,建筑师会寻找场所精神的特质,因为没有任何建筑物是单独存在的。

△经典代表作:艾佛森美术馆,1968年

640.webp (25).jpg

△经典代表作:美国大气研究中心,1960-1967年

别人眼中的贝聿铭

@Paul Goldberger / 前《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建筑评论家:

贝总是待人非常亲切,不过也有一点点含蓄。他使自己难以捉摸。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不是用诡计,而是外表,也许是:这种平静的、文质彬彬的外表,让人难以看透。

他可以摇身一变是一个最随和同时是最严格的建筑师,这赋予了贝能够说服他的客户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并且使他们确信结果就是他们想要的技能,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Santiago Calatrava / 建筑师,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设计者:

他很有气质也很谦逊,这是只有最伟大的人才会同时拥有的内在。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大师。

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就是其中一部杰作。当你看着香港的地平线,这个杰作给你的感受就像在看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一样震撼。它不是最大的建筑,如果不是最大的话,但它一定是最与众不同的建筑之一。

@Henry Cobb / 建筑师,贝聿铭商业伙伴:

他不仅高度融入美国文化,同时又是一个深植中国文化饱有学识的人。他有着非凡的广度和深度,和连接不同文化的能力。

加之他的特别有魅力的人格,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别人都想认识想和他一起工作的人。

@Richard Rogers / 英国建筑师,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者:

城市是由人构成的,不是建筑。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贝不仅仅将建筑看做是纪念馆。他将每一个建筑联系起来,将每一个建筑视作对它周遭的挑战。


△经典代表作:美秀美术馆,1996-1997年

△经典代表作: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0-2008年

贝聿铭代表作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大卢浮宫改造

肯尼迪图书馆

美秀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香山饭店

中银香港总部大厦

玛丽科学中心大厅

路思义教堂(合作)

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

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军火库)

中银北京总部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

640.webp (14)_副本.jpg

无限缅怀!


整理 / 撰文 :佳佳

编辑 / 审校 :腾讯家居设计师中心

责任编辑:吴佳佳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