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马未都《醉文明》出版:将老一辈执守的文化以年轻的方式讲述

优居视界 2019-12-12 11:36:47

九年前,一档名为《收藏马未都》的文化栏目兴起,收藏家马未都“借器说事”,以其特有风格向观众讲述中国文化与历史。而这档节目一做就是九年。“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这九年间马未都持续谈收藏的内容集结成书,有了十卷本的《醉文明》。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2008年,马未都登上《百家讲坛》,讲述中国文化与历史。之后,录制系列收藏类栏目《收藏马未都》。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jpeg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醉文明》是一部收藏知识文化读本,全书分为瓷器篇、家具篇、玉器和漆器篇、杂项篇四个大类,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近50种风格各异、极具收藏价值的宝物,生动地讲述了这些经历上百年历史的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

从生活出发,而又复归于生活,可谓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马未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解释了诸多引人联想的问题。景泰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叫“景泰黄”或“景泰红”?金鱼的凸眼鼓肚长相是古人长期培养的结果吗?古人为何将癞蛤蟆尊为神物?古代女子额头点一个红点是作什么用的?字词之间,那些曾觉遥远的历史正通过跨越时空的物件与每个人的生活发生着关联。

谈及九年坚持,马未都说:“这个书留下了我一生中九年的一个成绩一个见证。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几个有效的九年,最多四个,四九三十六年,人生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都是混沌的,前面是不懂事,少不经事,后面老了,没有心力了,明白也不想凑这个热闹。但是文化是不会老的,我希望把这个介绍给所有人。”

以青年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近两年,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文物收藏、神话典故、影视改编、服饰美妆等各类IP相互跨界交融,在跟百姓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引发热潮,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今天年轻用户这个群体的商业语境,而大众也越来越乐于接受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何让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如何讲一个好故事,贴近生活并且有趣?这些年,马未都通过出书,做节目,打造观复猫IP等活动,跟年轻人打成一片,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新的表达方式。

“文化它需要跟当代社会沟通,我们过去的文化大部分都是束之高阁的,搁起来的,并不是拿来应用的,这个很重要,”马未都说,“如何跟我们社会上讲放下身段,不说枯涩的学问,不去装。说实在话,让我讲枯涩的事儿,我自己也没兴趣,我也不绷着,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醉文明》的出版就是马未都在这个方向的尝试与探索。

以文化观人生

曾任文字编辑的共同经历使得马未都与朱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相对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他们笑称两人都是“对文字有洁癖的人”。在朱伟看来,中国古人有两个东西尤其值得称道,一个是哲学,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诗意化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诗宋词。

而汉字是构成这些的基本单位。“中国的字,它是想有独立尊严,你到用它的时候,这个字虽然不常用,但是当你用它的时候,不可替换,你必须用这个字,其他字没法替换它,它享有独立尊严,”马未都说,“认识汉字,第一准确读音,第二基本字义,知道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进入一个信息革命的时代,这次革命叠加了智能革命,我们对未来是看不清的,所有人都看不清,我们谁也不可预测100年后的世界将会怎样,可以预测的是文明在这一定是拐弯的,不是前行的,要拐一个大弯。”

在接触这些文字作品时,想象力的养成是非常正要的。马未都认为:现在的父母一定要重视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孩子们看字再现,不要看图。“千山鸟飞绝,小画面上,几个鸟飞过去了,万径人踪灭,又是一个画面,这个不好的,要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读书是唯一途径。”马未都说。

多年来,马未都一直在探寻所谓的“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打开方式”,但他坦言自己仍然一直在路上。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与短,认知自己的短处,比认知自己的长处更加重要。“你认为你行不重要,你认为你哪不行最重要。躲开它。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不停的躲开坎坷、荆棘,躲不开就要越过它,越过它也是高尚的躲开。我们希望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一定要走弯路,一定要少走弯路。”马未都说。

(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红木家居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