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海上顽家”汪昶行:如何在空间设计中表达自我

优居视界 2020-05-28 16:24:11

【腾讯家居 设计频道】他出生于上海,是一位不拘一格的室内建筑师、艺术家。其父汪家芳,是沪上知名国画艺术家,自幼成长在艺术之家,后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赴米兰理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博士期间访学全球顶尖设计院校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

他也曾游历过7大洲50多个国家,一中一西的教育与生活背景,加之从小的艺术熏陶,造就了他独有的设计风格。

金腾学院第二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海上顽家”汪昶行带来主题课程:《如何在空间设计中表达自我》,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了解到他独特而又自由的“当代海派”设计风格,是如何从他所在的城市和家庭、所接受的教育、所热爱的旅行和收藏中,慢慢成长起来。

设计潮流总是被追逐,却很少被反思。或许,每一个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值得思考: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到哪去?如何从自身挖掘出独有的特征,成就自有的设计特质?

△视频 · 汪昶行:如何在空间中表达自我

 ▼课程主讲人 

wang600.jpg

 汪昶行

“海上顽家”

 NONG STUDIO弄设计创始人

中国85后空间设计的代表人物,出生上海书香门第家庭,留学米兰理工大学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曾就职于Yabu Pushelberg。传统艺术家庭的出生、中西不同的教育背景、国际知名事务所的工作经历、扎根上海Art Deco建筑风格的研究、环球旅行的经历、以及对于摄影与收藏的热爱,给了他设计上更多可能性,而非确定性。

课程亮点 

  精选01  WHO AM I  寻找自我

很多年轻设计师会跟随流行的设计风格,或跟随大师的脚步,在跟随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可能忘记了自己是谁。

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不断地去问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到哪去?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非常相信这一句话。

每一个设计师自己所出生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成长的家庭、经历,都形成“他之所以成为他”的一个最重要特点。

03.jpg

我特别喜欢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他曾经说过:“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我也是在不断寻找“我是谁”,把独属于自己的特点用在整个空间设计当中,这个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并且可能要做一辈子。


 精选02  WHO AM I  城市印记

在找寻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点,也是从宏观上来讲的一个点,就是你所出生和生活的城市带给你的基因。

04.jpg

我非常喜欢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建筑设计的特点均来自于他所出生和所受教育的这座城市——意大利威尼斯。斯卡帕在自己书里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威尼斯的儿子,我出生在威尼斯,威尼斯给了我所有的这一切的设计语言。”

我是一个出生在上海石库门的“85后”年轻设计师,而且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的祖籍也在上海。

05.jpg

我特别喜欢张爱玲在1943年8月写的一篇文章《到底是上海人》里面说过的一句话:“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这里是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这个奇异的智慧,其实也在我身上能够比较多的体现出来。

06.jpg

上海有三个特点:开放和包容、时尚与求新、商业与多元。上海这座城市给我带来的是:给我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风格并不是确定的东西,它能够给你更多的可能性;第二,我会去探索一些更新鲜的、更创新的设计;第三,给我带来更多元的包容文化。


 精选03  WHO AM I  家庭印记

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都不一样。我的家庭给我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因为父亲是一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家,他这一辈子都是在做中国传统艺术。

07.jpg

小时候一直跟着父亲学国画、学书法,大学后我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在西方,所以有段时间我对一些中国传统艺术有种莫名的排斥,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我的骨子里和血液里是一直流淌着的。

最近做的一些项目里有很多中国文化,这种中国文化不同于所谓的“新中式”,是我耳濡目染的中西文化融合和碰撞而来的。


 精选04  WHO AM I  教育背景

我本科在同济大学读建筑学,然后在意大利米兰理工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另外,在读博士期间去了纽约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我的教育背景给我带来一种中西融合、中西碰撞的基因。

08.jpg

中西不同教育的背景,让我养成一种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习惯,结果没有对与错,只是角度不同。


 精选05  WHO AM I  旅行·摄影

09.jpg

我特别喜欢旅行,走过了七大洲,五十多个国家,三百多个城市。很多人说,旅行能够带给你不同的视角,体验不同的文化,看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但我觉得旅游给我带来的是较乐观的生活态度。

11.jpg

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旅行时,身边一直会有一个相机陪伴着我。摄影通过不同眼光看待同一个物体,这样我会诠释出不一样的东西。


 精选06  WHO AM I  爱好收藏

我喜欢收藏,从小到大收了很多的东西。从小时候的变形金刚、乔丹鞋或者是一些潮玩的东西,到现在我比较喜欢收藏一些上海民国家具,包括西洋设计家具等。

10.jpg

收藏给我带来的不光是一种价值投资。当你去收藏一个物品,你会去钻研它,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所以,对我而言,收藏可能是一种玩的态度,给我带来一种对喜欢事务的钻研精神。这也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基因。

12.jpg

我的设计哲学其实是“顽物明志”。“顽”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用玩的心态去做事情;第二层意思是做一件事情要做到极致,要有一些偏执,要有一些坚持在里面。玩物不会丧志,玩物只会让你明志,所以我认为“玩物不会丧志”“文化不是包袱”“传统不止怀旧”。


精选07  “玩物不会丧志”

我非常喜欢的中国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中国顶级收藏大家来说,他可能是一种自嘲和自谦,但是他也是用尽自己的一生在玩物。这种玩,它是一种带有研究的玩,带有执着的玩,所以说我玩物是不会丧志的。

13.jpg

14.jpg

15.jpg

在玩的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知道如何去玩,如何去把玩的心态放到整个空间设计当中。


精选08  “文化不是包袱”

18.jpg

文化不是用来瞻仰的。很多人看待历史和文化,觉得它应该是被放入博物馆的东西,但我觉得文化不应该只是被用来瞻仰的,文化和历史应该被现代人所使用、所接受,应该更多地与现代进行碰撞。

16.jpg

17.jpg


精选09  “传统不只是怀旧”

19.jpg

20.jpg

我特别喜欢中国建筑师张永和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对传统不是一种怀旧,传统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代表‘过去’的概念,那就和当下脱离了关系,可以持续运用的传统似乎更让人觉得有兴趣。”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传统不只是用来怀旧的,传统应该跟现代进行结合,而且要玩出不同的感觉。通过设计,我希望能够玩出一种冲突感,一种非常强的具有戏剧化、场景化的冲突感。

22.jpg

23.jpg

25.jpg


结 论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过,“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说,“LESS IS BORE”(少即是无聊)。我比较喜欢丹麦建筑师比雅克·英格斯说的“YES IS MORE”(对即是多)。

图片1.jpg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YOU ARE MORE”。每一个建筑师、每一个设计师,他都应该从自己所经历的这一些比较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去寻找自己到底是谁,从中才能把你自己放到你的设计当中,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这一个人跟所有人不同的地方。


 【金腾学院】简介 

封面.jpg

以腾讯家居媒体为背书的金腾奖,从2017年诞生以来,通过邀约卢志荣、黑川雅之、梁志天等世界知名建筑师、设计师,进行经验和知识分享活动,鼓励设计师在流行趋势千变万化的设计行业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今年,因为疫情,我们暂时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依然可以和大家一同前行:5月21日至6月18日,金腾学院将邀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设计师中的哲学家” 吕永中、“空间魔法师”史南桥、“男神建筑师”、《梦想改造家》常客王平仲以及“海派摩登倡导者”汪昶行等多位知名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课程录制,用分享设计经验和知识的方式助力设计师成长。

-课程上线时间-

00.jpg

-上线平台-

微信公众号:设计进化

(微信号:shejijinhua)

设计进化新二维码_副本.jpg

小鹅通专题

小鹅通专题.png

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家居、腾讯视频


主办单位:中国室内装饰协会(CIDA) 优居丨设计进化

战略伙伴:A.O.史密斯 米兰之窗

战略合作:腾讯家居丨贝壳 

线上平台: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家居、腾讯视频、设计进化、小鹅通、B站

责任编辑:雷塘清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