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IDA华人获奖设计师# 王少青

优居视界 2020-07-29 11:14:24 阅读量32042

遇设计 · 语生活  寻找IDA系列活动

1.jpg

体察生活温度--发现设计可能

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的国际影响力有目共睹,是对设计水平至高无上的肯定。历年来,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IDA的舞台上呈现于世界,为华人设计在国际大奖赛中争取了一席之地。

2.png

很荣幸邀请到赛拉维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王少青先生,做客我们的栏目,来聊聊关于设计他的生活,他的故事。

1.jpg

▲王少青

赛拉维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

Q:据了解,赛拉维设计在上半年发布了《助家战“疫”大调查》,作为赛拉维设计的创始人,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这件事情可能源于四个字,就是正义与真实,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赛拉维在企业价值观当中的四个字。正义是首先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一个非常正义的内心的表达,真实是我觉得在一定的时间下,要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反映最客观的一个形式和活动,那么这些可能是放在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些记忆,或者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基因。

在今年大年初二,我们看到了当时疫区已经爆发了非常严重的疫情,也算是激发了我这种正义之心。在疫情之下,其实我们想如何去做最大的贡献,用我们设计人特有的一种方式去做贡献,去为疫区的人民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设计人的一种使命感。所以在大年初二的那一夜,我可以说是彻夜未眠在想这件事情。

然后我就迅速召集了我们赛拉维的一些伙伴,他们也都是跟我有一样正义情节的,有非常好的一些研究和研发经验的伙伴,我们组织了七个人的研发小组。经过一周的时间,把我们整个的研发,对于疫区的一些人民在当时生活状态的一些感知,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些调研问卷的设计,在设计好了之后,当然我们就向社会进行发布,其实我们是想通过调研发布的结果,来真正了解疫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疫情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想找到这之间的连接,于是有了《助家战“疫”大调查》这个调研报告,没有想到的是,问卷发出去五天的时间,已经收到了五千多份回复,其实让我们非常的感动。大家在疫情期间都居家隔离,既要去做斗争抗争,也要去做一些未来的打算,刚好跟我们的调研非常匹配,所以有这么多的家庭来认真的回答问卷。

Q:调查问卷里有哪些关键的或者比较出彩的问题,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当初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吗?收到的反馈是怎样的?

当时设计的时候,因为我们一开始采用发散式的方式,七人小组每人提出想法,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湖北省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的,当时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状态的调研,那么所有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比方说其中一个问题,疫情过后有多少人想要换房子,其实这是个很好玩的话题,结果是56%的人有换房的打算,这个话题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

未来的发酵其实跟问题很有关系,我看到全国大量的开发商在近期的广告中都开始用我们的数据当作参照。疫情大调查的权威数据已经告诉了这么多的客户,都是想换房,对于现在生活不满意,那么就是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也就是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一种营销的语境和方式。

作为设计者,我们也在审视自己,我看还有一篇文章也是阅读量10万+的,他也用了我这个数据,其中他提到了,我第二个问题是对于您现在住的房子,您是满意、不满意还是很满意?选择满意和很满意的,客户当中只占到20%的比重,也就是有80%的人,对于现有的生活状态或者是房子不是很满意,或者觉得有些问题。视角的切入之后,这家设计单位就以视角来进行宣读,宣读说中国房地产黄金的二十年过来,但是大家依然对于产品不满意。反观其实我们作为设计人有更高的使命,要去让80%的人变成满意,所以我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大,我们还有很多机会。

还有一个是问题的发酵以及未来的发展,可能这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也感觉到其实疫情的影响它绝不是在前几个月那样,只是消毒、杀菌而已,它更多的是对于人们长效的影响,长效的影响有一个科学的实验,是二十一天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人们如果做一件事情持续二十一天,不管在习惯性记忆上、肌肉记忆上、神经记忆上,它都会产生一些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在疫情过来已经几个月了,其实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未来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健康的状态,可能就是潜移默化对于意识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从这一方面看,其实应该会对我们未来生活有更好的促进。

Q:调查的结果,会对您以后在空间设计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把调研的成果转化到真正的住宅设计中,其实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化过程。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感知,如何去把这些感知转化成我们的设计作品,然后由设计作品再把它转化到一些住宅的形式中,再让客户住进去,再有体验,其实这个周期可能都不止两到三年,也许会更长。但其实我们转化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应该说是非常多,所以在当时我们掌握了数据之后,我们同时就开展了后一步动作,如何把这些调研来的关于健康和防疫的一些状态,转化到现有住宅当中去做结合,让我们现在的房子具备更健康的、更安全的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我们马上进入了下一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叫降“疫”十八掌。我们就按照中国大宅的宅的概念,去做一个聚合的场地,周边做一个四合院的概念,把它植入到了全新的住宅户型当中。玄关、客厅、卫浴、卧室怎么去打造这些既防病毒、细菌,又有一些杀菌功能,并且对于我们生活方式有健康的指引,运动、休憩,还有包括家人的交流,其实这也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们打造了一套系列,这套功夫我把它称之为降“疫”十八掌,也就是说迅速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调研的数据转化成研究的成果,再把它落到一个真正的住宅产品当中,并且由它来为我们未来的安定健康的生活做指引,这是整个的一个过程。

金帝集团刚好看中了我们这套设计,他们觉得太有意义了,因为他们自己的Slogan叫科学筑家,他的理论跟我们的理念刚好结合在一起,于是他现在已经把降“疫”十八掌这些武功全部放到了他们新一代的住宅产品中。那么最新一代全健康理念的住宅,是由我们全社会的人来发起的这种问卷,这种答案,然后由我们进行收集,进行研发,再由开发商去把它建成房子,最后还给人民大众,我觉得这是一套非常好的生态的闭环逻辑,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对于生活,对于设计,对于商业的引导,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引导,都是一个标杆性的方向。

Q:这次您的IDA获奖作品《万科麒麟小镇》是一个商业空间,您是怎么把设计与用户的不同需求结合在一起的?

说起《万科麒麟小镇》这个项目,我个人是非常有情怀的,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这句话绝不是一句虚的话,也更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我们真正要站在一个角度去做事情的基本原则。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属于感动我的项目,当时还是一个工地初始状态的时候,我到过现场,我站在这个百亩的湿地公园上,看到成片的湿地,芦苇被风一吹,在秋天的时候非常的美,当时的水稻和湿地上的湖泊,还有天空状态,其实那一刹那我就被感动了,我就说这个项目我一定会把它做好,并且我把这份感动留到了我的内心当中,这份感动是我去做这个项目的一个源泉的和动力。

所以我觉得先感动我自己,我再去感动别人。这是一种叫发散式的,或者我们叫一些艺术家式的情怀。那么回到一个实际的作品项目中来,其实我们还要很理性的去分析它。那么其实我就是把我自己内心的感动,结合到我们的理性分析中来,于是把城市精英的内心世界的一些感动和对于生活的向往,尽多的去挖掘。所以我觉得小镇这样的一个轻度假的项目设计,必须要有感动点、打动点和自己在这种很空灵的状态下,让人家进入一个自我的世界,如果达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对于这个环境的认知,对于这个项目的认知,业主在这边生活的未来的一种向往,我觉得是会打造出更好作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用内心的感动,加上我们大数据的一个整理,这两点的结合,我觉得会做出好的作品。

Q:《万科麒麟小镇》中有哪些特色的设计空间,或者某一个区域它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比较尊重一个项目的在地性文化,我们经常叫属地文化,就是这个项目的特有属性,文化和价值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哪怕说五公里出去可能是另一个地块,他可能就有自己的性格,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一样,我觉得土地也是要被尊重的,土地也是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价值,是需要被我们所欣赏的。

因为我们觉得土地也是有生命的,所以在这块土地上很有幸让我们挖掘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远古时代的文化,在远古时代有一个传说,以前是一片内陆海的时候,人们的息息生衍都是围绕水而产生的,当时有很多的渔民在周边,当时有一个水怪在内陆湖里作怪,把渔船都打翻了,把渔民的生活都打破了,所以后来经过起伏,上天派来一只神兽,就是一只麒麟来镇住了水怪,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这块地叫麒麟海,后来逐渐随着口语的转化,就有了现在的名字叫七里海。

我觉得一个人买房子,应该是叫终身大事,那么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其实在内心当中都愿意选一个福祉,也就是风水宝地。其实对于这个地块,我认为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基因,所以我们在设计当中对于建筑的空间形态的设计,最早的概念就是植入了一只麒麟。用铅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弧线,就像一个盘活的麒麟,然后在海中搅动的过程来寓意这块地的福祉和这块地的风水是非常安稳的状态。

我们觉得每一个设计师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造型,每一个材质,每一个色彩都不要说我喜欢什么,而是有没有尊重这块地特有的生命的价值。所以这个项目我觉得能被大家所认可,其实可能一开始带有我的这种感动,还有整个团队对这块地价值的挖掘,以及对于文化的认同,才有了最后呈现的样子,获得了很多的国际一线奖项,我觉得也是比较有意义的,也是比较有情怀的。

Q:有遇到过您认为不可能完成的设计项目吗?又是怎么解决的?

这件事情是在2014年,当时和万科做的一个研究,就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这个课题是对于未来人居的一种颠覆式的理念。我们现在买房子一般都会看房型图,因为房型代表我买的房子多大面积多少钱,客厅、卧室、餐厅格局怎样,这是一个正常的认知。当时我们跟万科做这件事情,其实就想打破这种认知,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型图?买这个地段,买一个面积段就可以了,然后具体的房型由客户做主,而不是把做主的权利放到开发商身上。

其实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诉求,但是目前我们以地产市场来说是以工业建造基础为主的一种建造方式,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站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当时做了一个这样的研究,一个户型里边具有N种可变性,客户可以选择自己家未来的样子。这项研究在六年前,如果一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天来说,全中国的开发商能做到这个技术的不超过三家,能做到这个产品的大概会有几十个这样的项目。跟我当时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或者是一个障碍,坚持不懈的这种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在那个情况下,外部条件非常不好,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外部资源的支持,也没有同行的认同,那么只有我们内部,我们内部就有一种研发与创新的基因。我们在外部完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组织了我们自己的一个小队,这个事件整整做了十二个月,并且抽出了我们公司最精英的团队,都在植入研究,全靠内部的热情,和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去坚持下去。

Q:您是怎样定义“家”这个空间?它与其他类型的空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说到家这个词,我相信是所有人可能第一感动的一个状态,家有一种特有的关系场,即使空间上没有在一起,但是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它是我们一种情感的连接,这也是一种家,只是说一种情感上的家。还有一个实体的家,我觉得这种概念可能会更多元。既是我们小时候跟父母生活的家,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还有可能是跟当下的这种生活所连接的家,可能是跟爱人孩子当下新家庭的一个家,还有可能是像我们出差,也许就是住在一个酒店里,就住一晚,那也是我们那一晚的家。其实我觉得这个家它的概念已经非常多元了,但是我觉得人是一个感情动物,他之所以高级,是因为有更高的这种感情的智慧,有了更多的感情,所以塑造了人,也塑造了不同维度的家,所以说这个家我觉得非常的广义。

再者我们是做设计的,而且我们主要就是做住宅设计,主要就是围绕家这个字进行的设计,所以在家的概念上我个人理解还是蛮深刻的。人都说家的核心是什么?家的核心就是家人和关系,一方面是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我们人与自我的关系。一般我喜欢把它称之为三个界面,就是人与自我的对话,需要一个场合,需要一个空间,人与人尤其指的是与家人和邻居这种圈层的交流,那么还有人与自然,我们的家有我们的景观,这都是家的一种特有的情节。

我们经常说家的味道,其实家的味道是什么?每个人家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它一定是在人的这种多元神经的感知下,特有的一个家,这是我对家的理解。

Q:在您看来,设计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提升用户的居住体验?

我觉得不同家庭的结构,有不同的关系网,所以有不同的人。设计师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设计的根本,这一句话也植入我们的人心,也植入我们设计的本身,任何事都离不开根本,而不要用自己高度的审美去压制别人的根本,所以我们叫以人为本,是以客户这个人为本,我们是要为客户去打造他的家,所以要以他为本。我们设计师是尽量去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的家庭,他特有的家庭的味道,帮他去梳理这些内容。

目前在当下来说,疫情可能还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也许会跟我们人类长期共有,未来可能再经过几年它不断的演变,对我们的长效影响会非常多,这个影响对设计师而言一定会产生一些变化。在疫情之前,我们在设计家的时候,经常说给客户做颜值的提升,你的家要美要漂亮要好看,所以开发商请我们做设计,要做很漂亮的房子,这是第一的。然后再做好用的房子,比方说收纳多,然后就是家用电器等设备要好,就享受生活,这是以前人的价值排序。但其实疫情之后,在如何提升住宅的品质和客户意识上的影响,它有一些逆转了。所以我们今年开始在研究之后,我们主打的所有设计的作品中,会把福祉先打到前面,这个房子一定要先把它的风水设计好,把这套房子做得让客户更安定,我觉得这可能是更重要的。再者就是安全健康这是第一位的,也是对整个家最重要的一环,然后再往下排序。

Q:现在都在强调要做原创设计,您认为本土设计师应该做哪些努力?

简单的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当中,比方说我从业二十年,在二十年前做设计,大家都知道最棒的设计师是欧洲的,美国的都差一点,要看欧洲的设计师,因为那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比如德国包豪斯,他们提出的现代设计学理念,再往前还有古典主义,都是从欧洲而来。

那么欧洲设计在二十年前,甚至是二百年前都是领先的,在中国来说二十年前我做设计的时候,我们看的书,我们上大学临摹的画,老师讲的理论和我们心中的偶像全是欧洲的设计师,我们要有一个学习和膜拜的过程。在我们刚工作的时候,包括国内的开发商也是这样,其实都是比较崇尚找国外的设计师,所以那个时候很盲目的去遵从于这种所谓先进的设计。大概在十五年前的时候,港台设计师和日韩设计师开始崛起,进入国内市场,对于国内的整个设计市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对于原来的欧美系设计师在国内的市场是有冲击的,然后他们也引领了一段的时间。

大概十年前的时候,国内的本土设计师开始自立门户,成立了很多设计公司,并且宣导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然后近几年再看,在我们一年几百个的地产项目当中,已经很难看到有国外设计师的痕迹,国外设计师在我们中国的影响力不断的在减弱,因为中国的设计力量逐渐的在增强。

所以其实设计师本土化这件事情的根源就在两个字,能力,能力够强大,自然会做到本土化。随着几十年国内设计的转化,国内设计师的水平突飞猛进,我觉得在未来十年可能越来越会本土化,并且有可能再细分化,细分到什么程度呢?是属地化设计师的本土化,有可能内陆的设计师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尤其一些有特征的属地,比方说海南,或者说像西安,都会出现当地属地化的特有设计师群体。

当下我们全世界来看,中国设计师的水平已经跟世界级旗鼓相当,所以未来我觉得设计行业一定是非常有发展的,一定是每个城市的都会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那一份天地,这也是一个设计师未来真正在高度职业化之后的走向。

Q:您对下一个十年有怎样的计划和愿景呢?

我们希望让赛拉维变成一个更酷的公司,酷的概念是有更多广义的理解,不但看起来酷,思维方式很酷,做事情很酷,做的作品很酷,整体的形象和我们的理念也变得很酷,其实酷是每个人的一个理解,所以我觉得是对于我们组织的一个想法和要求,变成更酷的公司。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公司之后的十年会继续发扬我们研究的基因,怎么样用产品化思维去做设计,也许我们未来不只服务于地产,可能还服务一些酒店,一些商业,还有一些度假康养类的项目可能都会有。我觉得这种研究和探索的基因以及这种不断历练自己去接受新生事物的状态,可能会跟随我们走过这十年,这是关于我们公司的一些发展方向。

Q:有想过假如自己今天不当设计师了,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个人的爱好很丰富,从运动上我是比较喜欢搏击运动的,也有十几年的经验,甚至打过业余的擂台赛。生活上也很喜欢一些有花花草草和宠物的地方,包括我的办公室,我的家里都要养着宠物,不管是鱼鸟之类的,所以其实不管是从业经验还是生活上爱好非常的密集。那么其实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有一天真的不做设计了,我可能会去做一个生活家,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去生活。

Q:假如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自己过去的设计生涯,您会用哪三个?为什么?

设计、美好、生活

设计: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我们最热爱的一种行业,也是我们内心当中发散出来的一种情怀,所以我觉得设计是基因里的,是我们生命离不开的,命中注定。

美好:其实我觉得是所有人对于生活的一种向往,可能是美好的生活状态,也可能是美好的一天,美好的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人,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向往美好,哪怕是一点点,我们觉得也是要的。

生活:如果一个人只有工作没有生活,那他就是工作狂,那是不正常的一个状态,所以我觉得生活一定会对工作有更好的促进。如何去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设计、美好、生活,这三个词既是单独的词,又必须连接在一起,不可拆分,我觉得才是设计、美好、生活的本意。

9.jpg

从设计到生活,在与王少青先生的采访里面,我们看到了他在疫情下所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他对于人们生活方面的思考,从家装到工装探讨空间设计的多种可能性。感谢王少青先生带给我们的分享,也期待未来王少青先生带领团队展示出更酷的作品、更酷的理念,让赛拉维设计变成更酷的公司。

微信图片_20200721172656.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2659.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2729.jpg

责任编辑:苏州站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