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78m²旧空间重塑,变身博物馆式工作室

优居视界 2021-02-09 00:55:00

花家地是个很诗意的名字,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不过是一片种植花椒的耕地。如今,你无法找到这里曾是田园的任何线索,它已成为这座庞大且混杂城市的一部分。90年代建成的花家地小区,住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来来往往,房屋兴替荣衰,人们自顾自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室内概览

1.jpg

  一个博物爱好者想在拥挤的旧楼中重建他的生活。但这栋老式公寓的早期设计显然不算常规。机场高速在东北二环上接了条斜线,花家地一带45度角街区结构随之而生,引得走惯了横平竖直四九城的出租车司机的抱怨。而上世纪末建设的这幢临街塔楼,自然而然把斜线吸收其中,于是三角边界线成为这个小户型平面的显著特征。从售房网站上张贴的卖家内装图来看,厕所和厨房出现了死角,起居室隔成两居显得空间逼仄,做大一居又产生功能缺陷,且放不进合适尺寸的家具。然而意外地,这样的户型同时制造了一个“多点透视”的妙趣视角,状如园林的分岔廊道。

  ▼这样的户型制造出一个“多点透视”的妙趣视角

2.jpg

  ▼客厅窗亭

3.jpg

  ▼起居室展墙

4.jpg

  据说美院是“路上观察学”的重灾区,与美院不远的这片小区也为“考现学”提供炮弹。和北京老旧小区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饱和的停车位将原本可能的公共空间逼到小区入口不足50平米的小空间,然而这里每天却发生了非常有趣的公共生活。紧靠小区围墙的木板被折开,其内侧排满了镜子,剃刀,秒变成理发亭。而在低矮桌椅边,寒冷的冬日仍不掩老大爷们“将军”的热情。修理亭收起铁皮的立面,各种报刊饮料排排站。然而无论白日的座椅如何凌乱,入夜所有的家具们则各归其位,收纳至简,毫无例外。这样逼仄的小空间里竟容纳着数十人的公共生活,这种活动家具的布景术为70平米室内提供了影极为重要的设计参考,起居的木台容纳了睡眠,储物,工作,休憩,投的多种功能卧室也暗藏了阅读的台面,灵活的单人家具和地毯搭配,轻松地变化着不同的生活场景。

  ▼客厅的三种布局

5.jpg

6.jpg

7.jpg

  ▼卧室窗亭

8.jpg

  ▼遗留的玻璃桌被作为结构承托木桌面

9.jpg

(来源:美国室内设计)


责任编辑:沈明宇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