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独家丨李俊瑞:坚持五个“一”工程 设计一出人生好戏

优居视界 2018-08-29 11:56:26

如果不修炼心性,是做不了设计的。中国人的IQ和EQ都很高,但是心性既不是IQ,也不是EQ,它是智慧和慈悲的结合。

——李俊瑞

▲李俊瑞先生演讲视频实录

【腾讯家居 设计频道】8月30日,“看见设计 人文中国”2018腾讯家居FAD全国巡讲·厦门站巡讲活动,在厦门佰翔五通酒店举行。深耕设计行业三十余年、在大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的著名设计师李俊瑞先生,受邀出席本次活动,并作《设 计 师 的 自 我 设 计》主题演讲。他将多年来的“自我设计”经验归集为五个“一”工程 ,毫无保留地剖析设计真谛,为现场数百位设计师上演一场精彩而生动的专业课!

FAD是 Fashion Art Design(时尚 艺术 设计)的简称,是由腾讯家居主办的全国巡讲活动,2017年已走过六个城市。2018年FAD以全新的面貌,持续关注中国设计,致力于从时尚、艺术、人文的角度挖掘设计的内涵,把脉当下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提升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艺术修养,推动中国当代设计行业的发展。本次巡讲由腾讯家居主办,首席特约特地·负离子瓷砖,及联合特约老板电器、三维家、惠而浦特别赞助支持。

>>演讲嘉宾<<

h640w640-5b6fe3d314fc4.jpg

李俊瑞

首都机场T3航站楼室内总设计师

北京建筑工程装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澳大利亚“社会杰出成就奖”银质奖章获得者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名人圈成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他深耕设计行业三十余年,在大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奥林匹克场馆、国家大剧院、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均出自他手,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室内设计界的地位。

著作及论文:

《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中标方案精选》

《室内设计中的陈设艺术》

《民族的不见得是世界的》

《豆汁加牛奶》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离设计更近一点》

微信图片_20180831014235.jpg

▲活动现场

>>演讲精选<<

设 计 师 的 自 我 设 计

——设计师的职业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今天想与大家交流的,都是我自己的体会,这么多年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谈不上所谓的正能量,也谈不上是什么心灵鸡汤,它就是我的经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微信图片_20180831014200.jpg

▲活动现场

我的设计生涯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呢?有三个原因:生活所迫,形势所趋,个人爱好。

第一次听到“自我设计”这个词,大约是在1980年,那一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学院各个系的展览,我们班负责这次展览的布展。那时候我大学二年级,大家也许都知道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态,鲁迅先生有四篇文章的标题很能代表大学四年的变化:《狂人日记》、《徬徨》、《伤逝》、《朝花夕拾》。

考上大学后的一年级,感觉自己比周边的人都优秀,有点飘飘然,说话也比较猖狂;到了二年级才发现,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很优秀的人,尤其是在艺术院校。于是我开始疑惑,经过一年的学习为什么自己的进步那么慢呢?在班里的水平处于中下,于是开始徬徨,感觉找不到进步的钥匙。

在美术馆布展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与装潢系的一名研究生一块儿聊天,就将我的困惑与他交流,他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发布于《光明日报》1978年5月23日,标题为《关于自我设计》。大致内容就是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只鹰在空中飞翔是如何抓到兔子的?在它飞行过程中,根据眼睛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指挥翅膀调整自己的飞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抓到兔子。这就好比我们的人生目标,每天,每个月,每年都接触不同的人和信息,要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最终才能接触到目标。

若干年后,在澳洲上学时我又听到了“自我设计”这个词。西方的教育更系统,他们强调基础文明的建设,也就是指16岁以前的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数学、自然、宗教、音乐、绘画、艺术各个方面。而16岁之后进入大学,便是专业性的学习,一个人的一生要经过几个不同阶段的设计。我们之所以进步慢,或者进步得不显著,一定是在人生的设计上出了问题。今天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设计师这个职业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如果当年不从事设计的话,现在会在做什么?设计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未来将怎么做? 

微信图片_20180831014116.jpg

在这儿我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李博士:他的故事非常有意思,1997年他在日本东京一家按摩院工作,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太太,看起挺富有且有文化。帮她按摩的时候,李博士察觉到她的右边腹部有问题,于是建议她去妇科医院检查。这老太太到医院检查了,但是没有做妇科检查,只照了X光,没查出有积水。于是她投诉了李博士所在的诊所,老板就跟他说,可能要被辞退。

当时李博士跟老板说:“我可以走,但是你也是医生,你觉得我的诊断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把这个老太太的电话给我,我再跟她沟通一下?”老板同意以后,他执着地给老太太打了51次电话。到第52个电话的时候,是老太太家里人打过来的,邀请李博士到他们家里吃饭。因为老太太真的重新做了正确的检查,确诊了腹部有1000毫升的积水,需要马上到医院治疗。

这个故事的结局非常神奇,老太太在医院的时候请律师给李博士打电话,让他带上自己的身份证明和银行卡前来,当场由律师宣布了老太太将用人民币36万元资助他继续深造。

我们设计师一生中有很多机遇,可能会碰见无数贵人对你产生帮助。只要你有无私的精神就可以遇见贵人,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图片2.jpg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自己的:80年代末我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澳洲上学,要打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比较拮据。某一天,几个发达国家宣布了无条件资助我们,让我们获得生活保障,可以安心学习。中国人的传统是“授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我们这些受助的人坚持奉公守法,平日里经常为老人、孩子做义工。坚持了5年公益服务之后,澳洲当局给我们颁发了一个“社会杰出贡献奖”。

我说的这两个故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知道感恩,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改变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离设计更近一点

我曾经参观过中国美术馆的一个展览,触动特别大。当时西班牙几个艺术家的展览在楼上展出,非常精彩。当我到楼下参观中国美术馆自己的馆藏,对比之下,发现同样是艺术,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毕加索,先锋派艺术家。美术有各种派,立体派艺术就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立体派艺术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三维的,它有上下左右前后,是四维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美不仅仅是正面美,可能背后和侧面也美。当你看到毕加索的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他把美的各个方面都展示出来了。

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时间,我们的建筑取得了无数世界上第一的称号,但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建筑有多少?当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是什么制约着我们?艺术一定是要向前发展的,建筑设计也一定要向前发展。是什么没有发展?就是思想。

如果思想不改变,设计永远不会改变,也不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思考,不可能产生新的探索。毕加索之所以可以成为毕加索,就是因为他在思考。在他之后,西方又产生了其不同派别,包括维也纳的分离派、野兽派等等,西方的艺术总是在向前发展。

图片6.jpg

这也是雕塑,作品非常小,一块钢板,凹出一个基本造型。但是它是一个建筑感非常强的东西,它一定是一个四维的东西。所以当你从不同面看的时候,能感到它不同的美。

这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两种作品对比,会发现我们作品停留在看图说话、讲故事的过程,对于艺术发展的新思潮好像毫无触动,并没有把整个艺术应该体现的东西表现出来。

用建筑的语言去解决室内设计的问题

——如果每个细节都经过了设计,还需要装饰吗?

做设计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用建筑的语言去解决室内设计的问题。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内出版的一些室内设计的书被大家奉为经典,它们主要表述一个壁炉怎么设计,一个家具怎么设计。我认为中国在室内设计教育上出了一种很大的偏差,远离了建筑思想,不是用建筑学的思维去研究建筑,而是过多地考虑一些装饰思维。就相当于一个人总是思考给人穿什么衣服,而没有让人健身,没有从遗传上解决问题——没有先思考如何让他往健康的形体走,再考虑着装。

▲MIHO美秀美术馆

我们用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建筑全部完工以后,还需要装饰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把三角的几何形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看就感觉到是日本的建筑,但是再仔细看一下,又是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所以在这里面一定要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从大思维去考虑设计和建筑问题。

图片11.jpg

▲铃木大拙纪念馆

这是由谷口吉生设计的,为了纪念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纪念馆,作品非常棒。铃木大拙代表的就是日本的思想,他百分之六七十的著作都和禅学有关。谷口吉生通过十分简洁却深入人心的建筑设计手法,创造出这个与禅意相通的体验空间。

图片12.jpg

▲西班牙瓦伦西亚科技馆

图片13.jpg

▲西班牙瓦伦西亚天文馆

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考虑建筑设计,把手工业时期的方式去掉,进入工业时代,进入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来思考。西班牙瓦伦西亚科技馆和天文馆,设计出自卡拉特拉瓦,是举世闻名的后现代建筑。他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动物骨骼的框架结构,羽毛,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以及人的肉体,极富有动感。

思维方式能够制约我们的创作,把你原有的,甚至不合理的、比较落后的教育思想先抛除掉,否则你进入不了一种真正的设计思想体系。

▲艺术文化中心

这是位于纽约曼哈顿一座建设中的艺术文化中心,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思想。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建筑物被设计成可滑动的,平时整个建筑物的墙体往后退,露出公共空间。它跟咱们“水立方”使用了一样的材料,在建筑物下面增加了6英尺高的轮子,一按电,整个建筑物重新覆盖了,瞬间变成另外一个建筑物,广场马上就是室内的,可以在里面举行很多不同的活动,包括大型演出、大型展览。移动式的建筑,这种智慧就是一种复合型的智慧,当地政府的智慧很重要,对材料的使用也非常重要。

对土地的使用,真是一个大思维,从市政设施、城市结构到建筑单体,从城市管理、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到各个方面,都必须有一个非常充足的论证,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最尖端的东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这种终身就是你自己如何“设计你自己”。

图片22.jpg

▲艺术文化中心(建设中)

这个建筑将在2019年中下旬竣工,属于最前沿的一个建筑。当你看到这样的建筑时,你觉得还需要装饰吗?我们往往会做一些无病呻吟的室内陈设、外墙装饰,用了很多毫不相干的东西附加在建筑上,根本没有解决建筑本身的语言。产生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审美意识低,第二可能就是想多挣点钱。可能是施工单位,也可能业主本身也有问题,他不能判断这个建筑物应当拥有的水平。

▲乌兰察布机场

这是我们做的乌兰察布机场,在草原上。我们做这个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什么叫建筑语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

当时这个天花吊顶从两头往中间挤的时候,对不上。我认为这个建筑物一定要把现有的材料,包括室内照明一定要结合好,产生一个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建筑的语言。所以我们有时候分析说,明星建筑师都是用什么语言?其实就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塑造空间,加上单一的材料产生震撼力。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乌兰察布政府要求机场设计要跟北京T3航站楼一样。我说T3航站楼是T3航站楼,咱们不能再重复,一定要拥有这儿的特色。最后业主非常接受,我们还跟生产天花吊顶的厂商共同研究如何实现这个天花吊顶,可以说这是一个双方共同完成的方案,目前在中小型机场里面非常有特色的——没有多余的装饰材料,而是突出空间、材料语言。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 景观大厅(效果图)

北京T3航站楼,是许多人常去的地方。我们中标之后,我跟机场方的指挥长说,选择我们挺危险的,因为我们有一半的设计师从来没坐过飞机。当时他说:“我们要的不是每一个设计师都要坐过飞机,而是要求工程主持人有这方面经验。一个工程主持人本身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对工程的把控能力、各个专业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工程的质量。”

在我们做完室内设计时,又接手了室内的文化景观设计。当时我们首先考虑几点:全世界的机场建筑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各个城市的文化不一样。文化景观突出的就是一定要有地域性文化,同时它还起到另外一个作用:大型公共空间中最容易迷失方向,在空间上要有导向性。很多东西要研究人的行为,尤其大型公共建筑一定要研究公共行为是什么状态。所以我们在设计文化景观的时候,一定要有透视感、唯一性,跟很多公共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

我们考虑到赴海外的人离开中国的时候,可以在这儿感受一下中国文化,坐在那儿喝茶,回想在中国的故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突出这个城市所应有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要在里面展示出来。

▲医院设计

医院的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极其综合的专业,除了医疗以外,医院的照明、标识系统、气流压力、防止交叉感染等细节设计都要顾及到。

过去我们酒店、办公楼、住宅、民宿等类别的设计非常多,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特别是中国的别墅和家装设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奢侈高度,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没有因此而提升。我们的幸福体现应该回归到整个社会,包括出行、医疗、、上学、金融等综合学科。如果你想做一个设计师,应该拥有综合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微信图片_20180831014140.jpg

▲活动现场

什么是艺术

——当你艺术地表现它的时候

什么是艺术?当你艺术地去表现一个事物的时候,其结果就是艺术。一堆牛粪不是艺术,但是如果我们将10000堆牛粪排列在广场上就是装置艺术。

图片36.jpg

这还是花吗?一朵郁金香,用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卖出一批郁金香的价钱来。我们可能认为插花一定要花瓶,对花器提出很多设想,但是肯定没有想过还有这种花器。任何东西用艺术的角度去表现它的时候,它本身就是艺术。

品牌创始人兼设计师Kenneth Cobonpue毕业于纽约布拉特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曾先后在意大利和德国工作。作为一位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菲律宾家具设计师,他的作品多以菲律宾的传统手工藤编为主要元素,在简单之中展现出一份舒适美。他利用独具匠心的设计手法和制作工艺,赢得了世界各地的客户,其中不乏如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等好莱坞明星和皇室成员。Kenneth Cobonpue凭借巧妙的构思和坚韧的工匠精神,将藤编的家具设计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曾经被时代杂志誉为“藤的演奏家”。

五个“一”工程
——如何设计自己?

如何设计自己?而我又是如何设计自己团队的设计师呢?我总结了这五个“一”工程 :一月一本书;一周一笔记;每人一专题;一天一速写;一天一小时。

一月一本书:其实读一本书并不难,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读书就像在和高尚的人说话,很多东西你听不懂,但是看完书之后你可以跟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人对话了。

一周一笔记:许多设计师的设计说明写得语无伦次、错字连篇,还解释说这是用网络语言来书写。别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糟蹋了,我还是希望设计师能用正经的文字写出好的设计说明,因为这是很重要的看家本领。

每人一专题:没有一个专业和学科比建筑专业更复杂,建筑专业与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法律都相关,可以说你想到的它全包括。所以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应该拥有复合型的修养,全都懂,但不一定全都得专,至少把本专业学好,在本专业中选出一个专题。今天研究天花吊顶、明天研究地面,把各个专题给研究好,就是专家。

一天一速写:一定要把你的设计思路画出来,要天天练习基本功,就好比足球运用员要每天做体能训练。互联网虽然很发达,但是手上的功夫不能丢失,这是一个设计师看家的本领。

一天一小时:外语学习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话,尤其在21世纪,不掌握外语根本无法走出国门,与别人做深度交流。

陈履安先生与《金刚经》

——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看到许多日本的建筑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得非常好,对宗教的崇拜也不像我们中国.就如净空法师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抛弃本民族的文化。30年来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水平上不去?其中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关于这点,我想引用台湾原“教育部长”陈履安先生的观点。他曾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现代人如何阅读《金刚经》的问题。一提到《金刚经》,大家会很自然地认为和宗教相关。但是陈先生认为,佛法和宗教并不完全相同,宗教是信仰一个神,而佛法是要求你自己找到智慧。对此,我十分有共鸣。我们现在做的东西之所以非常的浮躁,静不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陈先生希望“现代人应该修炼一下心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修炼者本人渐渐地沉静豁达,也能帮助整个社会沉静豁达”,如果不修炼心性,是做不了设计的。中国人的IQ和EQ都很高,但是心性既不是IQ,也不是EQ,它是智慧和慈悲的结合。

可能很大程度上,我们应该加强自己内心的修炼,使社会进入到一个非常平静的、和谐的状态,才能产生精品。那个时候我们再谈传承,可能是心平气和的,否则只是从一些表面的东西照猫画虎地去传承,根本不是事物的本真。在这一点上,陈先生还谈到:“你要是能够做到这种心性,至少你的烦恼不会太多,不会再成为情绪的奴隶,最重要的是你发现你身上有很大的能量,会以最大的专注、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高级别的能量激发出来,不仅帮助自己走完一个高质量的人生,而且帮助身边有缘的人开路。”

微信图片_20180831013832.jpg

▲活动现场

上个月泰国出了一件事故:一位曾经出过家的足球教练带着一群孩子在岩洞里躲雨,结果大雨把高低不一的岩洞淹没了,他们都被困在岩洞深处。当人们展开营救后,经过10天的努力,一位潜水员率先寻找到他们,发现他们奇迹般地活着!原来这位教练靠的是打坐,当绝望的时候他让孩子们跟着他一起冥想,加强自我内心的修炼,把身体内部所有的东西都调整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坚持活着,直至获救。

抛开宗教的因素不谈,这其实是一种心性训练。教练用他在寺庙习得的打坐冥想功夫和自己的沉着平和,帮助孩子们克服心魔,度过了末日般的10个昼夜。

客观地说,这些孩子们如果不是从小生长在宗教文化底蕴浓厚的佛教国,如果不是多年来的宗教信仰和家庭氛围的濡染熏习,大概也很难老老实实地跟随着教练冥想,把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用来静坐吧!

这样的心性训练,其实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内修。它要求人向内关照,减少无谓的杂念,而不是向外抓取,无穷无尽地索求。当纷飞的念头渐渐停歇,人天生拥有的澄明心性显现出来,恬淡、镇定、少欲都自然发生。

撇开宗教信仰不说,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教练如此年轻的生命拥有如此惊人的心理能量?有时,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风云激壮志,礼乐秀群英

——让我们尽情享受设计吧

 “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地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技如仙,心如佛”,设计师的职业何尝不是这样呢?当业主用一生的积蓄买了一套别墅,用后半生的退休工资请你做设计,设计师直接影响业主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心不如佛的话,对得起人家吗?

“风云激壮志,礼乐秀群英”——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设计是一个神圣的、崇高的、充满诗意想象的创造性职业,让我们尽情享受吧! 

640微信图片_201808311552558.jpg

▲活动现场

>>编者按<<

一个人能够取得许多成就,并备受尊重,一定有其原因。久仰李老师大名,今天第一次听到他的演讲,被深深打动之余,终于明白了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主办方的执行人员之一,我知道李老师为了信守诺言前来赴会,推掉了重要的工作,在恶劣天气中几经周折、辗转赶到。而今天的演讲内容,更是用心准备了许久——为了诠释何谓“设 计 师 的 自 我 设 计”,他用多个真实生动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循循善诱。短短1个小时的演讲,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真诚、善良与坚定。

李老师强调“技如仙,心如佛”,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如此要求自己。从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得以窥见这是一个能够带来许多正面效应的价值观。他今天的演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反思。

(整理/吴佳佳 案例图片/北京建筑工程装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吴佳佳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