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展览|卢志荣 '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

优居视界 2017-10-20 12:23:42

QQ截图20171020105417.png

To HAX 1992-2011

1.jpg

私人住宅内院 2009

2.jpg雅典新卫城博物馆方案- 两墙之舞 1990

3.png《文房新语》 砚石及铜制文房器物 2016


摘要
在当今的设计环境中, 每个专业变得壁垒分明, 在此, 身为建筑师、设计师和雕塑家的卢志荣,提出了将各个设计领域应视为一体的建议。
这可说是从十九和二十世纪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 - 如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查尔斯· 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瓦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等所倡导的总体设计(Total Design) 思想之延伸, 卢氏在这理念上, 进一步融会着古今智慧与感悟,以彰显简约的生活为本质。

4.jpg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五柱喷泉及水舞编排1996

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五柱喷泉及水舞编排是这次个展览为卢氏融合建筑、室内、雕塑、家具和物品于一体的滥觞,各领域作品的并置,营造出其独特的合一境界,回荡着他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 唤起当中如同一辙的的诗意。
 城市与建筑
现代的大街上,四轮飞转、车水马龙,原来的城市被弄得支离破碎,全因我们努力容忍才勉强重新连接。行人尽管有GPS引导方向,穿过我们称为网络的重重迷宫,依然经常迷失;没有汽车的保护罩,行人甫踏进迷宫,往往感到脆弱不堪,恨不得赶快放弃散步或自行车的休闲,宁愿堵在车龙里,避免探索陌生地域的危险。卢氏曾在多个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居住,对城市的概念比许多同时代的人更细腻、更富远见。

6.png

雅典新卫城博物馆方案融入城市的脉络 1990

他的雅典新卫城博物馆方案介入不仅是以精密手术方式来增添城市的活力,更是修补城市的断裂脉络、重新连接失落的环节, 同时避免任何无意义的删减。他从行人的角度出发,看到比速度和效率更能触动人心和更人性化的世界。对他而言,城市地域是一个共享的客厅,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儿放松、聚会和互相认识,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卢氏八十年代后期在雅典定居时,曾提出一些富有远见的项目建议,以改善该城的主要公众广场,包括:将宪法广场建成以水为题的花园,为希腊议会前方的空间带来更多活动和活力;在新卫城博物馆(New Acropolis Museum)项目中以富节奏的曲折屏风建设新公众广场;设计五柱喷泉(Five Fountain Pillars),以多种形式的水舞重新连结雅典与远古的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口之间的历史关系;为城市中心的大学路(University   Avenue)下方设计一所一公里长的地下图书馆, 让雅典有着所有人类知识文献记录得以分类保存,供所有人参考和使用。

5.jpg《㙮之家》 2000-2009
7.png
雅典新卫城博物馆方案- 两墙之舞 1990
8.jpg《木昜水絜》圆梯 2015
9.png
《文房新语》 砚石盒文房器物组合 2016

10.jpg

迪罗洛斯家园 2015

卢氏理想中的城市从来都不是被划成不同区域的泡泡图,就如许多城市正在面对的困局那样。他构思的城市必须盛载着从古到今各式各样的建筑、它们的真实风貎和形式、设计语言、散落公共空间的四周和街道两旁的建筑如何对话,以及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变更却依然和谐一致。因此,他的建筑往往都以一个出众且独立的形象出现,为城市和她的居民以建筑信息留下一个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又能与现有的环境、比邻的建筑和整个范围相互交融,同时更考虑到未来的延伸,与其他建筑和开放空间的关系,从不固步自封具有平易近人的特质。其中早年在雅典为他赢得广泛认同的项目就是1990年的新卫城博物馆构想。卢氏赋予了这个棘手古迹新的诠释,并提出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挑战的概念,且不用拆毁任何一栋尚存的历史建筑。尽管这个项目十分复杂,卢氏成功地将这项繁复、极讲究技术的要求化为两面墙壁展开的诗歌,两墙之间的连串空间成为了古代神话英雄雕像的 安身之所。他众多的作品均印证着这种敏锐的触觉、寻求解决方案的坚毅,以及很多时候把解决问 题巧妙地转化为创作意念。

他曾写道:至于设计,如果要我现实一些去下定义的话,就是清除任何妥协痕迹的能力。设计并不只为了维护一个构思,而是让它自由自在地与实现的过程互动,从而演变和达至更深层次的意义与更丰富的展现。解难与调整细节的过程错综复杂,当中无法避免的挑战就是如何使所有元素都编排得洽到好处,包括每种几何、尺寸、比例、颜色、物料、材质、椅子、柜子、壁炉、木材的纹理及其对光的反射、强调的重点、每棵树及其叶子的特色、每片树荫、每道必须面对的障碍、保存的元素与不能 忽视的界限,使它们的参差能在一个整体的建筑呈现中消融、不着痕迹地融合为一。 


11.jpg《欧亚之间》别墅 2004-2009

12.png

咖里尼灵修所 2016

111.png

非俗世風景4  1991  

设计是一个综合的学科
设计私人住宅极考耐性,而卢氏的精致作品已自成一格,当中的建筑、景观、室内、家具和物品浑 然一体,均出自他手笔。客户既钟情于卢氏的作品和性格,更欣赏他从构思到作品成型之所有细节都由他亲自完成。他们明白,伊斯坦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别墅、爱琴海•作家迪亚汉洛家园、特普伊山上的珈里尼灵修所等作品,与当今常规的做法相比,这绝不是简单的挑战。也许除了Glenn Murcutt 这位建筑师外,没有多少如此成熟的建筑师能够本着这种独处的创作精神,并满足于为了更能掌控作品发展到成型的每一个过程细节,都是处于孤身奋战、废寝忘餐的不断琢磨中。
卢氏坚信设计不应受人工强行划分的学科分界所规限。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均集雕塑家、画家、 军事工程师等于一身,十九至二十世纪期间出现了更多的主张「总体设计」的著名人物,如括瓦格 纳(Richard Wagner)、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贝伦斯(Peter Behrens)、格罗佩斯(WalterGropius)等。他们生于一个正经历文化和社会巨变的时代。面对工业化发展与资产阶级的道德衰落,建筑师和艺术家团结起来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新美学观念,以取代过往的标准。


13.jpg《银檀鸳鸯》甜品刀叉勺 2017

这种新时代的表现方式必须是全面、设计完善、完整和具有说服力的,并能够向世界显示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从城市到建筑、从室内到每一件日常物品,是完完全全的革命目的。然而,卢志荣从来都不想亦不相信要像这些现代建筑主义的大师一样,负起建立教条般的责任,或以英雄的姿态去改变世界。 缄默与永恒从建筑到雕塑、从室内到物品,卢氏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来自他对材料深厚的认识和了解,彷佛他一直都与它们保持既神秘又紧密的沟通,所以熟谙它们可以胜任的形式、优点、缺点,以及如何怀着尊重的态度用手艺和机器塑造它们。这可能解释了他作品为何能展露出如此沉默、诚实和坚定的气质,他不让被破坏物质内在特性的一时方便而放弃更适当的处理原则,也不会使物质变得肤浅、 被流行趋势所背叛。遇上卢氏作品的人往往被它们不受时间干扰的平静气质所迷倒。他的作品彷佛用沉默向我们说话,彷佛它们早已存在,或将存在于未来。

14.png

YFOS 酒柜 2017

“永恒"一直是卢氏醉心的主题,也在他睿智、连贯和细致的作品中获得充份的阐释。在杂志《IDENTITY》最近的访问中,卢氏回忆他面对时间之残酷的看法:
“ 耐用是永恒的一个微小的先决条件,但单纯耐用不等同永恒。永恒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完美交融的场域。进入永恒并没有明确的公式,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研究和观察去培养出触觉,并且体会设 计从不只为了追求差异或色彩,从而达至永恒。回顾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设计,可见它们并非一时的流行,而是继续受到追捧,彷佛会永远紧贴我们的生活和时代,而且很可能会比我活得更长久。这或许就是达至永恒的起点。”

15.png

VERO 高柜 2015-2017

对于卢氏作品永恒的特质,耶鲁大学建筑学系丹尼尔• 塞雷尔教授(Daniel Sherer)有以下的见解:卢志荣设计的桌子、椅子、书柜、床、边柜等等,结合了甚少在设计世界中相汇的两个基本方向:精准的精神和物件的诗意。在这一点上,虽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但他设计的家具就如他  的雕塑般细致精湛,能减慢感知、影响我们存在的节奏,同时引起共鸣。正因如此,他每件作品都历经严格的构想过程,却又蕴含内敛的抒情风格。

16.jpg

「银檀鸳鸯」茶器 2017

其风格往往或多或少地隐藏在他所追求更简约和精确的形式背后。 一直以来,他这种追求非但不互相排斥,更能相得益彰地诠释着当中丰富的含义。他的处理手法揉合对细节的关注和鲜有的优雅轮廓,不论在视觉或技术层面,处处都显现着这 些特质,同时反映在他处理物料时的谨慎,以至他对物件所营造的空间中之意趣。 

身为设计师,卢氏的雕塑在艺术与设计、美学与功能、永恒与瞬息之间引起了一场关键且无可避免的对话。
他的雕塑和绘画就是他的建筑和设计启迪的灵魂,反映他的盼望和梦想,以及它们的潜力和极限。 他的雕塑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是追踪他所构想的文明线索。他在追寻理想文化的旅程 中,唤回了手工制作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还赋予物件生命和独立性的精确和感悟。
卢氏为1992年出版的书籍《卡地楚之行》(To Kardizu)提序时写道:如果在尝试捕捉矛盾之时,可以借着真实与虚幻的迭加来达至精确,从而于存在与即将存在之间、永不会存在与已然灭绝之间达到巧妙的平衡;在一系列尝试靠近这平衡的过程中,如果精确能平息这恶魔,它可抹去建于这种平衡上所有希望与欢愉;如果精确是衍生新形态的工具,而滋养的细节能使其长大,让其最终获得自由与独立的生命,那么,《卡地楚之行》将会启程。 


17.pngTo JUI 1992-2012

这些雕塑均源自他1992年在德国斯加特 Landscapes and Objects 个展上的画作。那些画作一直以来都对他的建筑和设计作品影响至深。面世的二十多年后,他重新检视这些画作,并以雕塑的形式和忠于当初的创作精神与形态,让它们重生。从画作到雕塑、从纸张上的幻物到空间里的实体,卢氏希望将已知与未知、真实与虚幻、熟悉与陌生之间充满诗意的张力进一步延伸。他相信,在矛盾之间能找到这深思熟虑的精确是,有助他穿越时间之洪流。在我们受地心引力限制的世界和他的没有阻力的虚无境界之中,有着卢氏培育造物的无限空间。
在《卢志荣的诗意物象》一文中,德国哲学家巴亚(Hans-Dieter Bahr)写道:
作为哲学家,受到这些作品的奇妙灵感启发,我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回应其动人心弦、激起千堆雪的动人力量。我对卢志荣的神秘物件产生见解,是因为它们驱使我们对世上的诗词之共同理解有了崭新的看法。

妨碍不成为世界的一分子。它们总是把别的东西带到它们的身边。它们总有着一种与别不同的特质,它们趋向这种与别不同的特质,却又不会只成为那不存在物象的‘符号’。诗歌的本质不就在于这种带有隐喻意义、又从不牺牲现象的独立趋向吗? 

作为诗之车,经由我们的想象和富于意义,而行走途中,它也会危及、伤害我们所习以为常的、  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所赖以为生的陈腐观念。

18.png

非俗世風景 8 1991

19.jpg《世界诗词之方舟》2017

 不能承担起这种‘痛苦’的人,若不是将这物件贬为‘不可理解’之物,便是掉头而去,或是只将它视为美的享乐对象,他视而不见的,这些造型正在 旅途之中,驱赶惊吓着,我们墨守成规的世界,一成不变,却能瞬间翻转,坠进地狱。对这样的世界,它时常保持诗的距离,纵然时常受伤,我们却不能离弃这种诗的距离,除非我们离弃并牺牲了 自己。 

塞雷尔教授(Dan Sherer)如此评论卢氏的雕塑:在许多层面,作品变得越'真实',出于一种奇特的悖论,它最终就越神秘莫测,原因是其意想不到 的形状性质避开了任何传统的美学或风格类别。因此,它们挑衅及迷着观察者,在与它们对话中引 入了一种形象,将观者置于不确定的记忆,同時面對這些物件的清晰形态,其來自永恆和遥远的時空。在这种意义上,这些物件似乎在表达自己的孤独、内在必要的实物,来呈现它们是从俗世脱胎 而出的。这使得他的每个雕塑都成为与未知的相遇,形成一种自身的独特经验。                  
这种与世无争的观点,使得人们认为卢氏的雕塑创作与许多过去和现时的作品有着各式各样的共鸣,甚至是他不自知的。原因是唯有差异共存才能产生和谐,这是卢氏清楚知道的。更重要的是,谐波共振及其带来的音乐特质,别论洪亮的声音本身所拥有的活力(套用闵可夫斯基(Eugene Minkowski)所用的说法),都是卢氏的艺术创作中的基本题材。他的创作题材经常引用等待适当 的音乐家来演奏的无声乐器。我们依然必须用眼睛去演奏这些乐器,方能听到‘没有音调的精神小曲’,从而证实诗人济慈( John Keats )的见解:‘听得见的旋律甜美,听不见的旋律更是甜上加甜, 美上加美’(济慈 1819年〈希腊古瓮颂〉)。 

20.pngTo KEO 1992-2011

21.png 
ONAR 圆 柜 2012

22.png 《日月相依》1 2015 

23.jpg

《端溪观石》 水景 4 2015

24.jpg 《水到池成》2010

25.png 《石上生花》花器 9B 2016

  卢志荣- 他的艺术和简历
2015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卢志荣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
卢志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建筑和设计的雕塑,他的艺术个展:《卢志荣- 物的灵与光》、《卢志荣- 奇幻旅程》、《卢志荣- 文明愿景》、《卢志荣- 建隆一零五五年》和最近的《卢志荣- 文房新语》先后在意大利及亚洲地区当代画廊展出,作品被国际收藏家垂青。
卢志荣创办的 DIMENSIONE CHI WING LO 是在他密切监督下于意大利生产的家具品牌。 他活跃于意大利设计领域二十多年;2004-2006年,他曾任意大利著名家具名牌 GIORGETTI 艺术总监。 2006年,他成为赴俄罗斯推广意大利设计精髓的意大利设计代表团成员。他作品中的永恒性特征得到了国际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至今,他许多早期的作品依然备受追捧爱戴。
卢志荣的创作,以他的“以诗为用 以用为诗”中心思想,融会古今智能与感悟,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他让我们分享他那些受独特材质和技术启发的作品,他的创作是对造物艺术的洞察、显露着他在现行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捕捉未发掘的潜能,令此足以开辟新的天地与想法。卢氏抱着恭顺和同理心重新审视制作和工艺,期盼这些工艺免于跌入被遗忘的牢笼;反之,使它们更接近这个时代的需求与精神。尽管面对现存的局限,他希望透过新的解读,可以向前推进更多的提案;卢志荣期望他的建筑、雕塑、室内、家具等作品能于当下的居住语境中,深深充盈着人们的心灵空间,让大家重新体验生命与生活的健康本质。
2007年,卢志荣获香港设计中心邀请,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献上设计作品《没弦乐》。同年,香港电视台广播了他的经历与作品的纪录片《志在设计》。2009年,他曾担任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双年展评委会主席,并以作品《塔之家》获Mies van der Rohe 建筑奖提名。 2010年,在广东佛山,他组织和主持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国际设计研讨会,发起了《中国需要原创设计》的主题会议。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 Syracuse 大学, 是德国斯图加特的 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 成员,他还经常出席不同大学的设计论坛,并担任主讲和客座评论,他的创作领域综合了艺术、 建筑、 室内、 家具等设计,他的作品遍及米兰、雅典、伦敦、伊斯坦布尔、雅尔塔、迪拜、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

26.jpg

 Chi Wing Lo 卢志荣 - 建筑师 设计师 雕塑家 DIMENSIONE CHI WING LO Italia 及 1ness“一方”品牌创人                                        
展览名称: 卢志荣 “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
展览地点: 达美艺术中心三层 Gallery 2 号馆 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7号展览

时间: 2017 年 9 月 29 日至11 月 29 日(每天10 点到 6 点)

责任编辑:雷塘清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