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彷佛它们早已存在,或将存在于未来

优居视界 2017-11-14 14:33:18

他的作品彷佛用沉默向我们说话,彷佛它们早已存在,或将存在于未来。

 

初闻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总觉得必然会有几分纳天地于一隅,藏万物于一室的豪情,精妙处巧思张扬,细节处恰到好处。又经历了朋友圈的刷屏,心中,更不免多了许多期待,适逢下午空闲,几人便兴冲冲的直奔卢志荣的展览而去。

空间不算太大,几处四方之所,藏于商场一隅,非专业不得关注到。也是,以卢老师的设计,倘若是不解其意,不通其史,贸然闯入,必然是不得要领的,往往只能观其形,难解其意。

也许是开了一段时间的缘故,观展的人并不多只有三三两两,甚至比工作人员还要少,整个空间显得静谧和祥和,柔和的暖黄的浅色灯光,安心定身的音乐,很难想像,这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级的展览,却又让人觉得,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


入口处,设一长廊,悬有卢志荣25年前的画作,据当时的一位恰好碰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当时卢志荣的一个梦,梦中的家具和设计,不遵循设计逻辑,不服从力学原理,与当下甚至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建筑均有不同,至于是否代表了未来设计的某种趋向,也许只有等待时间和未来的验证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在时间的流里凋谢、褪色,再不曾被记起,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梦中的设计,被卢志荣记录下来,成为其设计灵感的来源,卢志荣常说,自己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恰恰是因为将这些随处可见的灵感即时的记录下来。

 

卢志荣通过自己的雕刻,将画作中的一些物件具象化,置放在同样在一层的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小黑屋”里。这样的小黑屋里,卢志荣的两件作品被安安静静的摆放在那里,如果不细心的观察,还以为是防止工作用具的房间,很容易被人忽视。如果不是恰好碰到前来参观的工作员的讲解。

 

讲解员是临时客串的的达美的工作人员,带领合作的附近设计学校的小学生前来参观卢志荣老师的展览,遗憾错过卢志荣老师讲解的我们尾随其后,听了一遍。临了,我们问其中一位小姑娘的感受,她的回答是:“简约,但功能丰富。”

 

合一

 

展厅一楼的另一个空间,双层玻璃中间被填充了夹层,使得桌面具备。、幻桌为湖,倒映山水,书是山,镜也是山,暑假是远山,头顶是日月。头顶的灯光并不需要电线,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科技的自然光,寓意为太阳。整个的设计,即是宏观世界的缩影,也是微观世界巧思。

 

“至于设计,如果要我现实一些去下定义的话,就是清除任何妥协痕迹的能力。设计并不只为了维护一个构思,而是让它自由自在地与实现的过程互动,从而演变和达至更深层次的意义与更丰富的展现。解难与调整细节的过程错综复杂,当中无法避免的挑战就是如何使所有元素都编排得洽到好处,包括每种几何、尺寸、比例、颜色、物料、材质、椅子、柜子、壁炉、木材的纹理及其对光的反射、强调的重点、每棵树及其叶子的特色、每片树荫、每道必须面对的障碍、保存的元素与不能 忽视的界限,使它们的参差能在一个整体的建筑呈现中消融、不着痕迹地融合为一。 ”

 

卢氏的合一,即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合一,也是不同设计领域的合一。卢氏的精致作品已自成一格,当中的建筑、景观、室内、家具和物品浑 然一体,均出自他手笔。也许除了Glenn Murcutt 这位建筑师外,没有多少如此成熟的建筑师能够本着这种独处的创作精神,并满足于为了更能掌控作品发展到成型的每一个过程细节,都是处于孤身奋战、废寝忘餐的不断琢磨中。

 

永恒


“永恒"一直是卢氏醉心的主题,也在他睿智、连贯和细致的作品中获得充份的阐释。在杂志《IDENTITY》最近的访问中,卢氏回忆他面对时间之残酷的看法:

 

“ 耐用是永恒的一个微小的先决条件,但单纯耐用不等同永恒。永恒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完美交融的场域。进入永恒并没有明确的公式,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研究和观察去培养出触觉,并且体会设 计从不只为了追求差异或色彩,从而达至永恒。回顾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设计,可见它们并非一时的流行,而是继续受到追捧,彷佛会永远紧贴我们的生活和时代,而且很可能会比我活得更长久。这或许就是达至永恒的起点。”

 

对于卢氏作品永恒的特质,耶鲁大学建筑学系丹尼尔• 塞雷尔教授(Daniel Sherer)有以下的见解:“ 卢志荣设计的桌子、椅子、书柜、床、边柜等等,结合了甚少在设计世界中相汇的两个基本方向:精准的精神和物件的诗意。在这一点上,虽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但他设计的家具就如他的雕塑般细致精湛,能减慢感知、影响我们存在的节奏,同时引起共鸣。正因如此,他每件作品都历经严格的构想过程,却又蕴含内敛的抒情风格。”

 

诗意 文房新语

 

听得见的旋律甜美,听不见的旋律更是甜上加甜, 美上加美——济慈。

 

透过一系列新颖的文房器物,卢氏希望与大家分享他在探索旅途上的点点成果,当中包括含义万千的墨砚、充满诗意的水景和花器、谜一般的倒流香座、手工精湛的墨锭、砚滴、纸镇、毛笔、笔 座、笔洗等组合。他以古人之情怀演绎成当代之感悟,又以当代的形式传承着古物之神韵,重新思 考文房器物与当今生活的关联,作品散发着一种含蓄而优雅的历史韵味,以诗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一 种不可言喻的灵气、凝聚于方圆之间的情愫。

 

卢氏的「端溪观石」系列,对砚台的一般用途和理解赋予多元的诠释及耐人寻味的意境,重现端砚固有的朴实和简洁的内涵。他的「石上生花」花器系列,亦让每个砚石花器在这植物王国里酝酿着无限的可能,开启了传统盆栽造景艺术新的理念、传达了我们的理想及对万物的感悟,探究能否创造出一种比大自然更美的美。

 

唯有诗歌方能与这种作品的地位与美丽匹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标准。诗歌当中,又以抒情文体为特能潜入及消除事物、关系与事件、人们的行动、冲突、欲望和他们最基本的感受,抛除人类生存中庸俗的需求和实用价值所带来的压力,拒绝让文学被这样的要求牵制。重点是从每天的纷纷扰扰中重新发掘值得研究的美好事情。

 

 

 

空间的静谧和祥和,以及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发现,是我们的观展过程中印象尤为深刻的地方。观赏卢志荣的展览,宛如是一场新奇的探索之旅,总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恰恰不是刻意营造,而更多的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简洁家具背后的设计,床头柜的灯光设计,与书房的桌子设计,还有客厅中对于东西方人生活习惯的考量,还有镜子的变化,精巧的化妆盒,转动的储物柜,看似简洁的背后,凝结着设计者的匠心,也是对尺度的精准把握,还有文房用品的精巧,座椅的设计,以匠心之巧,同时满足功能性和美学性。

 

 

卢志荣与黑川雅之

 

每每提到卢志荣,总是忍不住和另外一位日本的设计师黑川雅之进行比较,同样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同样是对家具、室内、雕塑等等设计的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的设计师,甚至设计风格也有几分相似的两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出身于建筑世家的黑川雅之,自幼接受良好的设计教育,在建筑的道路上可谓是顺丰顺水。相比之下,幼年家境贫寒的卢志荣,经历美洲求学,又远赴欧洲,虽几经波折,却也终究成就了自己,由此可见,在设计走向深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唯一。

 

无论是卢志荣还是黑川雅之,两位设计大师,都不约而同的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无论是黑川雅孩子生死的哲学、“天地人”的思想,还是对“物”的理解,还是卢志荣的“无用之用”、“诗意”等等。不同的是,相比于黑川雅之的理性,卢志荣的设计中,更多了几分感性。而这,也从其过往人生经历中的选择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闫虹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